|  |  | 
                      
                        |  | 
                          
                            | 
                              
                                |  | 教研论文 |  |  |  
                            |  |  
                            | 
                              
                                | 
 
   
    | 
  
    | 发布人:admin 时间:2016-12-29   已被浏览 37 次 |  |   
    | 
 
| 序号 | 论 文 题 目 | 作 者 | 发 表 刊 物 | 发表时间 |  
| 1 | 明散曲发展史之重新认识 | 赵义山 | 中国社会科学 | 2006年第1期 |  
| 2 | 关于康海的散曲创作 | 赵义山 | 文学评论 | 2005年1月 |  
| 3 | 近几年散曲研究的新进展与相关问题思考 | 赵义山 | 文学遗产 | 2006年第3期 |  
| 4 | “嘌唱”考论 | 赵义山 | 文学遗产 | 2004年4期 |  
| 5 | 明永乐至成化间散曲文学衰微探因 | 赵义山 | 学术月刊 | 2004年12期 |  
| 6 | 论承前启后的重要曲家汤式 | 赵义山 | 四川大学学报 | 2004年1月 |  
| 7 | 元明散曲比较论略 | 赵义山 | 戏曲艺术 | 2005年2月 |  
| 8 | 散曲学学理意义刍议 | 赵义山 | 中国文学研究 | 2004年1期 |  
| 9 | 试论分南北曲进行学批评的得失 | 赵义山 | 戏曲艺术 | 2004年04期 |  
| 10 | 中国文学史编写问题三人谈 | 赵义山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4年01期 |  
| 11 | 晚明女曲家徐媛初论 | 赵义山 | 苏州大学学报 | 2004年4期 |  
| 12 | 散曲学的成绩与危机 | 赵义山 | 中国韵文学刊 | 2004年1期 |  
| 13 | 论稼轩俗词的曲体特征及其意义 | 赵义山 | 中国散文学刊 | 2005年1月 |  
| 14 | 梁廷枏《断缘梦》杂剧简论 | 赵义山 | 梁廷枏暨第六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 | 2003年12月 |  
| 15 | 散曲学的成绩、危机与对策思考 | 赵义山 | 梁廷枏暨第六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 | 2003年12月 |  
| 17 | 毛批《琵琶》的理论贡献 | 李克和 | 湖北大学学报 | 2006年第1期 |  
| 18 | 中西“空白”之比较 | 李克和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第1期 |  
| 19 | 李贽的曲学贡献 | 李克和 | 武汉大学学报 | 2005年第4期 |  
| 20 | 论《释氏源流》的文化价值 | 李克和 | 湘潭大学学报 | 2005年3期 |  
| 21 | 《试析中西文论中的空白范畴》 | 李克和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 2004年2期 |  
| 22 | 无为有处有还无 | 李克和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 2003.第2期 |  
| 24 | 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 | 万伟成 | 江西社会科学 | 2006-11 |  
| 25 | 酒诗词文化模式和类型的层次递进 | 万伟成 | 农业考古 | 2006-06 |  
| 26 | 西周、春秋酒礼与〈诗经〉酒诗的创作与传播 | 万伟成 | 农业考古 | 2005-06 |  
| 27 | 魏晋文人饮酒的自觉意识 | 万伟成 | 哲学与文化(台湾) | 2006-05 |  
| 28 | 赠远 | 万伟成 | 诗刊 | 2006-09 |  
| 29 | 中国酒信的结构体系、社会影响及其趋势特征 | 万伟成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 2006-05 |  
| 30 |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苏轼诗酒人生的哲学诠释 | 万伟成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 2005-06 |  
| 31 | 辛弃疾酒词的酒神精神研究 | 万伟成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2004-6 |  
| 32 |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诗化了的酒与酒化了的诗 | 万伟成 | 九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7-01 |  
| 33 | 梁廷枏著述叙略 | 万伟成 吴宝祥
 | 梁廷枏暨第六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 | 2003年12月 |  
| 34 | 文学史上的群体排列描写现象 | 万伟成 贺仁智
 | 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 国际会议论文集 | 2006 |  
| 35 | 黄峨学术暨第八届中国散曲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万伟成 贺仁智
 | 中国韵文学刊 | 2006,2 |  
|   36 | 黄世仲小说观念刍论 | 文际平 | 佛山科技学院 | 2006,05 |  
| 37 | 论汉代反复古文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 陈恩维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4年12月 |  
| 38 | 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 | 陈恩维 | 中国文学研究 | 2004年12月 |  
| 39 | 中国复古文学思想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 陈恩维 | 东方丛刊 | 2003年11月 |  
| 40 | 论曹植的拟赋及其创作成就 | 陈恩维 | 苏州大学学报* | 2005年6月 |  
| 41 | 论拟骚之作的文体价值 | 陈恩维 | 云梦学刊 | 2004年4月 |  
| 42 | 中诗史的独特观照 | 陈恩维 | 书品 | 2004年4月 |  
| 43 | 司马相如的拟作与汉赋之定型 | 陈恩维 | 南阳师院学报 | 2004年1月 |  
| 44 | 先唐诔文写哀内容的变迁及其文学化进程 | 陈恩维 | 贵州文史丛刊 | 2004年2月 |  
| 45 | 试论扬雄赋的模拟与转型 | 陈恩维 | 中国韵文学刊 | 2003年12月 |  
| 46 | 嵇康诗风新论 | 陈恩维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2003年10月 |  
| 47 | 先唐诔文述德内容的变迁 | 陈恩维 | 广西师大学报 | 2005年1月 |  
| 48 | 傅玄与魏晋之际文学变迁 | 陈恩维 | 宁夏大学学报 | 2005年第3期 |  
| 49 | 一部民族诗学的奠基之作 | 陈恩维 | 中国图书评论 | 2005年第10期 |  
| 50 | 设论文的魅力及其魅力的失落 | 陈恩维 | 韶关学院学报 | 2006年第1期 |  
| 51 | 试论扬雄赋的模拟与转型 | 陈恩维 | 中国韵文学刊 | 2003年第2期 |  
| 52 | 王维〈送邢桂州〉写作年代补证 | 陈恩维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年第4期 |  
| 53 | 先唐诔文的体式演变 | 陈恩维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2年第1期 |  
| 54 | 论中古〈拟古诗〉的传统与新变 | 陈恩维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02第1期 |  
| 55 | 论汉魏时期咏史诗的发展历程 | 陈恩维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0第4期 |  
| 56 | 江淹,〈杂体诗〉的方法论意义——兼驳〈杂体诗〉“非其本色”说 | 陈恩维 | 佛山科技学院学报 | 2006年第3期 |  
| 57 | 张衡拟赋与汉赋的递变 | 陈恩维 | 怀化学院学报 | 2006年第3期 |  
| 58 | 中国古代文体学拓展的逻辑 | 陈恩维 | 书目季刊 | 2006年第1期 |  
| 59 | 论汉魏六朝拟作的创造性 | 陈恩维 | 求索 | 2006年第6期 |  
| 60 | 试论模拟与北朝文学的南方化 | 陈恩维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2006年第4期 |  
| 61 | 梁廷枏小四梦创作论析 | 陈恩维 | 广东艺术 | 2006年第7期 |  
| 62 | 梁廷楠戏曲理论的生成 | 陈恩维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年第3期 |  
| 63 | 传家衣钵到先生——梁廷枏和他的家族 | 陈恩维 | 岭南文史 | 2007年第1期 |  
| 64 | 梁廷枏暨第六届中国散曲研讨会综述 | 万伟成 贺仁智
 | 文学遗产 | 2003年 |  
| 65 | 《论语古解》简论 | 贺仁智 | 梁廷枏暨第六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 | 2003年12月 |  
| 66 | 梁廷柟年谱简编 | 吴宝祥 | 佛山科技学院 | 2002年4期 |  
| 68 | 论元散曲中的前代文人形象 | 田欣欣 | 韶关学院学报 | 2004.10 |  
| 69 | 李慈铭山水田园诗论析 | 田欣欣 | 暨南学报 | 1996.4 |  
| 70 | 谈新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 田欣欣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 2001.增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