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
动态信息
  “长江学者”程国赋教授到我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践之国学
  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召
  北京大学博导程郁缀教授主讲
  “长江学者”程国赋教授莅临
  陈庆元教授主讲“台湾高校校
  莫道才教授主讲“唐诗欣赏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风常青
在线搜索
友情链接
课堂教案

第一编 先秦文学教案
发布人:admin 时间:2016-12-29 已被浏览 45

第一编 先秦文学教案 

概说 
               
先秦文学轮廓    神话传说                      上古歌谣  诗歌                    诗  经                        历史散文  散文                    诸子散文        楚辞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一、文学艺术的起源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古今学者都进行过探讨,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两条材料很能说明问题:1、《吕氏春秋》:“今夫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2、《淮南子》:“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二者都认为“文学产生于生产劳动。” 

二、原始诗歌的特点:  
原始诗歌在劳动中产生,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1、以劳动为主题,对劳动生活进行描绘和歌颂,带有明显功利性,如《吴越春秋》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是远古先民狩猎生活的反映。  
2、表现原始人类幻想征服自然的愿望,如《礼记·郊特牲》中的《伊耆氏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上古歌谣的特点,内容上是劳动生活的再现,集体创作;形式上,诗歌的节奏导源于劳动的节拍,诗、乐、舞三位一体; 那时尚无文字,是口头创作。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一、什么是神话、传说?  
1、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传说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为基础,通过幻想进行加工、充实的口头故事,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质。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低下的生产力和知识水平,是神话产生的社会基础。  
1、原始人类对自然、自身等的不了解和无法了解;  
2、人类幻想了解和改变自然的强烈愿望。  
三、我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1、自然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弈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2、社会神话:如反映部落之间的斗争,《黄帝杀蚩尤》、《共公与颛顼争帝》等。 

  

第二章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一、《诗经》的结集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叫《诗》或《诗三百》(305首,其中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另有笙诗六篇,因其有目无辞,不记在内)。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多年间的诗。  
《诗经》的编定几千年来一直无定论,有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班固的“采诗说”  
二、《诗经》的应用和流传  
1、应用:  
在周代,诗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祭祀、典礼、宴会等。在政治、外交、等活动,作为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即“赋诗言志”,但多是“断章取义”。  
诗是外交场合的工具,使者必须学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2、流传:  
春秋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读到《诗》,春秋末,孔子兴私学,把《诗》当作教材,一般人也有机会接触到《诗》,这有利于《诗》的保存与流传。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又受到重视,有人开始研究、传授《诗》,当时著名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简称齐、鲁、韩、毛。其后三家诗亡佚,《毛诗》大行于世。  
三、分类  
《周礼·春官》云:“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云:“故诗有六义焉: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所谓“六诗”、“六义”,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是诗的三种分类。一般认为这是依作品的乐调来分的。宋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305篇作品,产生于漫长的时代和辽阔的地域,反映了宽广恢宏的社会生活面。就其思想内容看来,主要包括周民族的史诗、颂歌与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及征役诗、爱国诗等等。可谓丰富多采。  
(一)周民族的史诗 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从《生民》到《大明》五篇作品,合而观之,适成一组史诗。它们虽然简朴,却像是用粗线条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  
(二)颂歌与怨刺诗 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美刺”的传统,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可谓开其端者。在《诗经》中,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多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颂》诗中保存最多。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  
在二《雅》及《国风》中保存了不少与颂歌异调的怨刺诗。二《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贵族文人之手,《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因而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责更强烈,讽刺更尖刻,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斗争性。如《魏风·硕鼠》愤怒地斥责剥削阶级是贪婪可憎的大老鼠。《魏风·伐檀》发出了奴隶不平的呐喊和反抗的呼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三)婚恋诗 《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其突出特点是“各言其情”(朱熹《诗集传序》)。  
《诗经》中的婚恋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其中有热烈奔放的情歌。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郑风·风雨》、《郑风·野有蔓草》《郑风·溱洧》、《邶风·静女》、等等。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还有深沉执著的恋歌。如《王风·采葛》、《卫风·木瓜》、《秦风·蒹葭》、《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为代表的“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  
(四)农事诗 周代经济以农为主,因而反映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农事诗在《诗经》中为数不少。《雅》、《颂》里的农事诗,大多赞颂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了祈求丰年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其内容较为单调,文学价值不高。如《周颂》中的《噫嘻》、《载芟》、《良耜》,《小雅》中的《甫田》、《大田》、《楚茨》等,均为其例。  
农事诗中的杰出作品,当推历代传诵的《豳风·七月》,它反映了农夫们一年到头除进行农业生产之外,还要为奴隶主贵族养蚕、制衣、打猎、盖房,然而他们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并且“无衣无褐”,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  
(五)征役诗 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交侵,征战不休。平王东迁之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征役繁重,民不聊生。苛酷的兵役、徭役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如《唐风·鸨羽》、《王风·君子于役》,又如《小雅》中的《大东》、《北山》、《渐渐之石》,《国风》中的《魏风·涉岵》、《邶风·式微》、《卫风·伯兮》、《豳风·东山》等等,也都是征役诗中的出色之作。  
(六)爱国诗 《诗经》一方面写出了人民从事征役之苦,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他们的爱国感情和英雄气概。如《小雅·采薇》、《秦风·无衣》等等。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思想内容深广博大,而且艺术成就卓越非凡。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诗经》是一部汇编而成的乐歌总集。其作者不一,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不尽一致,艺术成就也高下有别。如《颂》及《大雅》中那些歌功颂德的篇章,在艺术上并无多少值得称道之处。但《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那些优秀诗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非凡的创造力,闪耀着迷人的艺术光彩。概括言之,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生动形象的赋、比、兴手法和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3、《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后世许多优秀诗人词家都注意学习民间文学。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一、散文的产生  
一般认为,散文产生文字出现之后,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进行了一次大分工: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巫、史是这次大分工的产物。巫除祭祀、送神之外,还记录些人事,其所纪录的事,就是最初的“史”,也是的散文雏形。  
二、散文的起源——甲骨卜辞  
三、散文的发展——铜器铭文  
四、《尚书》  
《尚书》即上书,即上古帝王之书,由虞、夏、商、周四朝事组成,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来社会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尚书》文字古奥难懂,古文大家韩愈都感叹“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五、《春秋》  
《春秋》共16572个字,提纲挈领地记载着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14年(722——481)共242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保存至今的第一部编年体历史文献,是一部用散文写成的体系完整的历史著作。  
《春秋》语言精炼而准确,甚至达到了一字不可易、一字不可删的程度。即通过一字“寓褒贬,别善恶”的写实方法,被称作“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第二节 《左传》  
一、《左传》的成书与作者  
1、成书时间:《左传》全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大概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  
2、作者: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代司马迁、刘向、刘歆、班固,晋代杜预等皆持此说。  
二、《左传》与《春秋》  
过去许多人都认为《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合成“三传”(传:解说)。的确,从内容上看,《左传》很象是解释《春秋》的,尤其是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集解》每年之事都是先经后传,而且《传》的内容大都是将《春秋》的内容加以演绎、展开,犹如文章的标题与内容。  
三、《左传》的内容  
全书共十八万二百七十三个字,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历史著作。其体例属编年体。全书内容丰富:举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活动及言论,有关天道、鬼神、灾异、卜筮、占梦等,凡是作者认为可资借鉴者,无不记载。所含思想亦较复杂,既有保守落后的一面,也有顺应潮流的进步一面。以进步思想为主,体现在:  
民本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君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僖公19年)“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庄公32年)  
(2)在君民关系上,重视民的作用“臣闻国之将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2、爱国主义精神。如  
曹刿从师(庄公十年) 烛之武退师(僖公30年)  
弦高犒师(僖公33年) 申胥乞师(定公4年)  
3、对统治阶级的揭露与批判  
作者本着不隐恶的实录态度,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贪污受贿以及以人殉葬等丑恶行径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  
如鲁宣公二年的晋灵公,宣公四年的郑灵公、子公(染指于鼎)、子家。宣公九、十年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夏姬(泄治)  
四、《左传》的艺术成就  
《左传》不仅是一部体系完整而史料翔实的史书,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1、善于叙事,精于剪裁  
如重耳在外十九年,时间长,地域广,期间经历的事一定不止于书中所记,作者作了适当的剪材,写出了主人公成长过程,重耳能从一个不谙世事、安于逸乐、胸无大志的贵公子,成长为一个有志气、有胆识、有度量、有远见的春秋霸主。  
《左传》长于写战争,这是古往今来人所公认的。242年中有480多次战争。作者在叙写战争之前,善于分析交待交战双方胜负的各种因素。战争的起因、性质,双方力量对比、内部关系,对待战争的态度、战略战术的运用等等。  
2、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3、精彩绝伦的外交辞令  
鲁僖公4年的《楚使对齐桓公》 、鲁僖公33年的《孟明拜赐》、鲁成公13年的《吕相绝秦》等皆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五、《左传》对后世的影响  
1、它是一部体系完整、内容翔实的史书,而且很有文采,在叙事、写人上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其注重对历史材料的剪裁与安排,为后世纪传体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2、其所纪录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后世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元代季君祥的《赵氏孤儿》、清代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等。 

第三节 《国语》  
一、《国语》体例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所以名之《国语》,一般认为它是纪录有关“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晋·韦昭语)的书,故名《国语》。  
二、《国语》一书的思想内容  
对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的重视。  
如《周语》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语》下“民之所曹好,鲜其不济。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2、对明君贤臣进行热情赞扬,对昏君佞臣进行严厉批判  
如齐桓之对管仲“三衅三沐之,亲逆之于郊”;勾践之卧薪尝胆;周厉王之弭谤杀人;伯嚭之贪财误国等。  
三、《国语》的文学价值  
人物描写方面  
将人物言行集中在一起集中描写,比《左传》“以事系年”式的记事,更具连续性,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如《晋语》六连续九段讲述范文子的故事,使人清楚地看到范氏的深谋远虑。  
2、故事情节方面  
全书由240个小故事组成,没有单纯的语录或议论。在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较前人有不少新的创造。如能在不失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如《晋语》一“骊姬夜半而泣”,《晋语》五“鉏麑刺赵盾”等。有些故事还运用幽默手法达到批评、讽刺的目的,如《晋语》 四“重耳以戈逐子犯”、《晋语》九“董叔将娶于范氏”等。  
3、语言艺术方面  
(1)通俗化、口语化;  
(2)优秀谏对之辞、外交辞令,如《周语》上“邵公谏弭谤”、《晋语》八“叔向谏杀竖襄”等皆很有情致;  
(3)《国语》中的一些长篇议论,说理细密,分析透辟,层次清晰,章法谨严,向来为古文家称道。如《晋语》八“韩宣子忧贫(武桓怀)”《鲁语》下“敬姜论劳逸”等 。  
前人对《国语》评价甚高,明王世贞说它:“即寥寥数语,靡不悉张驰之义,畅彼我治怀,极组织之工,鼓陶铸之巧,学者稍稍掇拾,其芬艳犹足以文藻群流,黼黻当代,信文章之巨丽也。”但总的来看,文学成就不如《左传》。  

第四节 战国策  
一、书名与作者  
《战国策》是以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史书,是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共33卷、杂记东西周、齐、秦、楚、韩、赵、魏、宋、卫、燕、中山等12国史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220)。作者已不可考,大概是秦汉间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其内容有的是史官记录,有的是纵横家的记述,有的是门徒的追记。内容庞杂,亦有重复、牴牾处,其名或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汉代刘向整理,始称《战国策》。  
二、《国策》与《国语》  
相同处:(1)分国记事 (2)以记言为主  
不同处:前者以记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辞说为主——策士之言,后者以记对答、外交辞令为主——多谏对之辞。  
三、《战国策》思想倾向  
《战》的主要内容是记录纵横家言行,纵横家思想是《战》的主要思想倾向。纵横家在政治上宣传策谋至上,在人生观方面则讲个人进取,谋取“势位富贵”,纵横家在宣扬策谋至上、个人进取的同时,还公然不讲信义,不讲传统的道德观念。  
四、《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杰作。它是战国时代最基本的史料,在史学上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此书真伪杂糅,不可尽信。这就大大降低了它的史学价值。比较而言,它在文学上的成就更为突出。  
1、《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叙的中心,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它描写人物的面非常广泛,上自国君、太后,下至平民百姓;老者“年九十余”,少者年方“十二”;公子王孙、武将谋臣、说客策士、嬖臣宠姬,无所不有,而且各具风姿。  
2、《战国策》的语言精妙奇伟,历来备受推崇。其突出特点是敷张扬厉、辩丽横肆。正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所指出:“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  
3、《战国策》记载策士之辞,于一般的比喻、夸张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五、影响  
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战国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创造性地继承了《左传》艺术传统,又给后世史传文学和议论文的写作以深远影响。  
如司马迁的人物传记不仅在写作技巧上深受其影响,内容也多取自《战国策》。如《游侠列传》有些内容甚至原文照抄自《太子丹质归于秦》,班固也深受其影响。而贾谊、晁错等政论散文家的文章均有战国纵横家风范。明清许多小说,其题材、塑造人物之方法,获取或学于《战国策》。《战国策》的语言历来为后人学习,其中许多寓言,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 诸子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春秋之末,官学散入民间,私家著述出现。战国之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汉书·艺文志》所谓“九流十家”;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和小说家。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儒、道、墨、法四家。  
一、诸子散文的发展  
1、春秋后、战国初期:以《论语》、《墨子》为代表,属语录体;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发展;  
3、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专题论文已基本成型。  
二、诸子散文的时代特点  
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对现实的认识有深度和广度。  
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各自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3、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采和修辞。  
4、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第一节《论语》 《墨子》  
一、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体系核心是“仁”。他又是著名的教育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束缚,开始私人讲学和私家著述的风气。他教书“有教无类”(《述而》)。他整理并传授古籍,对古代学术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诗》、《书》、《礼》、《易》、《乐》、《春秋》)。  
(二)、《论语》  
《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门人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平时的谈论、答问辑录成书的。主要是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直接而可信的材料。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篇幅简短,为语录体散文。《论语》虽为语录体,但在艺术上是有值得借鉴处:  
1、通过简单的行动、对话展示人物形象  
如《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生”章,  
2、善于将深邃的哲理疑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同时具有盎然诗意。  
如《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论语》一书虽多为口语,通俗易晓,但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许多话具格言味道,为后人传诵。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焉。 (《里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卫灵公》)  
二、墨翟和《墨子》  
(一)墨翟 鲁国人(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活动期在孔孟之间。  
墨子主张选贤授能,反对贵族专制,倡导“兼爱”“非攻”,其学说在当时影响甚大,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二)《墨子》  
乃墨家学说的总集,非其本人所作,为其弟子后学记录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有71篇,今存53篇。  
《墨子》散文特色  
1、尚实尚质,讲究实用,不重文采。  
2、讲究逻辑,明辨是非。 

第三节 孟子  
一、孟子  
名轲,字子舆,邹(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他非常崇拜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因此,他把学习孔子、继承孔子事业,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周游列国不为用,年七十余,“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  
二、《孟子》  
是孟轲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言论总集,七篇261章共35000多字,《孟子》一书生动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一)、《孟子》一书的内容:  
(1)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  
(2)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  
(3)君民关系:为推行仁政,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4)哲学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者非人也”(《告子》上),“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  
(二)、《孟子》散文艺术成就  
《孟子》体例与《论语》大致相近,但篇幅要长,有逐渐向成熟的说理文过渡的趋势,文章风格和写作技巧有战国时代特征和孟子本人个性。  
1、善于引譬设喻  
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的“缘木求鱼”,“为长者折枝”、“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  
2、善设机巧,引人入彀  
如《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3、语言通俗、明快。 

第四节 庄子  
一、庄子  
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商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二、《庄子》  
是庄子与弟子及后学的一部哲学论文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52篇,今存33篇。汉代以后份“内篇”(7)、“外篇”(15)、“杂篇”(11),今人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其门人后学所撰,附益于战国中后期。从内容上看,“内篇”七篇基本构成了庄周的思想体系。“外篇”、“杂篇”是进一步的演绎、补充,  
1、在哲学上: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为主观唯心论。庄子把老子朴素的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进而否定客观真理,否定是非标准。  
(1)齐物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2)等生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主张“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秋水)  
2、人生观:是消极颓废的虚无主义  
宣扬人生无常、悲观厌世的宿命论观点,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人生不过是一场梦,而死才是大梦初醒。  
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4、认识论上:认为一切都是说不清的、不可知的,他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真理,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是对的,但他又说“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养生主》,则又陷入了不可知论。  
5美学观:主张返朴归真,因而他认为“朴素”、“自然”最美、最可贵,“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6、他对黑暗社会也有揭露和批判,“方今之世仅免刑焉”(人间世)“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三、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先秦诸子中文学性最强、艺术成就最高。“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1、以寓言见长,采用、虚构了许多寓言故事来阐明其深奥的哲理。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寓言》:“寓言十九(编造的托寓思想故事),重言十七(历史人物的故事或话语),卮言日出(直接议论)”。他是我国第一个有意识大量创作寓言的作家。当然,他创作寓言是为了阐释其深奥的哲理。  
2、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具有浓厚浪漫色彩。  
如《外物》篇写任公子钓大鱼,《逍遥游》中藐姑射山之神人,写出一个极其奇妙的神人形象,其肌肤、身段、饮食、活动、神态俱妙不可言。  
3、笔调诙谐幽默,往往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如嘲笑那些贪图禄位的人是“鸱得腐鼠”;指斥那些卑躬屈节为统治者效劳的人为“舐痔得车”;“儒以诗礼发冢”(外物)讽刺那些平时口不离诗教礼教,却在背后干见不得人的勾当的正人君子,辛辣犀利。  
四、庄子对后世影响  
思想:反抗精神、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豁达开朗、消极避世。  
艺术:大胆想象、思路开阔 

第五节 荀子 韩非子  
一、荀子  


荀子名况(330?——230?)又名卿,赵人,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之一,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弟子有李斯、韩非等。  
今本《荀子》计32篇,系刘向编定。前26篇基本上是荀卿自著,后6篇语录体文系门人记述。  
荀卿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主张,“隆礼”“重法”是荀卿“一天下”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政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他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突出贡献。  
(1)在自然观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天论》)的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2)在认识论上,荀子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发展了孔子“学而知之”的思想,强调后天学习和个人主观努力对个性改造的作用(《劝学》)。  
(3)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荀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绵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荀子的每一篇议论散文,都有明确的论旨、突出的中心,而且用概括的标题点名主题,如《劝学》篇论学习,《修身》篇论道德修养,《王制》、《王霸》阐述作者的政治思想,《君道》、《臣道》论述君主的作用和君臣纲纪,《富国》讨论经济问题,《议兵》议论军事问题,《性恶》专谈人性论等。  
荀子的议论散文,大多是立意统一、体制宏伟的长篇巨制,不但结构完整、系统全面,而且气势磅礴、议论严密。  
2、富于文采,讲究修辞,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荀子特别重视运用比喻说理,如《劝学》一篇比喻达四十多个,有的整段都是比喻,如第一段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是以自然物理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自身。  
荀子的议论散文,从体制上看,代表议论散文的成熟;从技巧上看,为说理文增添了新的经验。从荀子开始,议论散文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三、韩非子(280——233)  
韩国贵族,荀子学生。韩非是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商鞅的“明法”、申不害的“任术”、慎到的“乘势”,并把三者结合起来,集其大成,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韩非之文,多属政论,但体式多样,不一而足。既有长篇或短篇专论,又有驳论或辩难之文。众体之中,特擅驳论。如《难一》篇第二则先摆出所谓舜“躬藉处苦,而民从之”和“圣人之德化”的论点,接着即攻其矛盾:“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然后立论:君主不必亲历劳苦去实施德化,而应以“处势而矫下”为要务。这样有力的驳论,不胜枚举。  
《韩非子》中还有寓言故事300多则,居先秦各家著作之首。载于《说林》及内、外《储说》。这些寓言是韩非用来宣扬其法家思想的锐利武器。著名者如《老马识途》、《远水不救近火》(《说林上》)、《滥竽充数》(《内储说上》)、《自相矛盾》(《难一》)、《守株待兔》(《五蠹》)等等,多已演化为成语。 

第五章 楚 辞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与编集  
一、楚辞:  
是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它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高峰。为何叫楚辞?宋黄伯思:屈宋等作品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翼骚序》  
二、楚辞的产生  
这一新的文学样式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地理的渊源,更有民间的天才创造。作为源泉。风格独特的楚声、楚歌,为楚辞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楚声“音韵清切”(《隋书·经籍志》),楚歌渊源甚古。《论语·微子》所记《接舆歌》,《孟子·离娄上》所记《孺子歌》,刘向《说苑》所记《越人歌》等,句式参差,音韵清切,句尾多用兮字,已具有楚辞形式的一些基本特点。出自民间的楚声、楚歌,显然是楚辞的直接源头。还有,楚辞固然是南方文化的特产,然而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对它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在精神、思想以及表现方法上,楚辞也接受了《诗经》的一些影响;而其辞繁句华、文采缤纷的特点,又有战国时代纵横游说的余波。  
然而,“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光辉的“楚辞”又是伟大诗人屈原,植根于楚文化的沃土、沐浴着中原文化的新风、吸取楚国民间文学的营养而“自铸伟辞”的天才创造。  
汉代刘向在天禄阁典校静淑,将屈原宋玉、王褒、淮南小山及自己的作品编辑成册,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又成了一部诗集的名称。现存最早的楚辞辑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作品  
一、生平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27)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名平,字原,楚国丹阳(秭归)人,楚王宗室。楚国祖先据说是古帝王颛顼(号高阳氏),其六世子孙季连始姓芈。周成王时,季连的后裔熊绎因祖上有功受封于楚。其后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受封于屈为卿,因以“屈”为氏。到屈原时,与楚王室关系已很远,但仍为楚三大族之一。  
屈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年轻时“博闻强识,明于治乱,贤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为怀王左徒”。但他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措施严重触犯了大贵族的利益,遭到贵族的嫉恨。后因屈原为宪令事,遭上官大夫谗毁,“王怒而疏屈平”,降为“三闾大夫”。  
总结屈原一生,两次被贬:怀王时——汉北 襄王时——江南  
屈原的政治主张:对内——举贤授能 修明法度 对外——联齐抗秦  
二、屈原作品  
据王逸《楚辞章句》有《离骚》、《九歌》(11)、《九章》(9)、《天问》、《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但《史记》中却有《招魂》,而将《渔父》看作是有关屈原的故事,还有人说《远游》、《卜居》及《九章》中的《昔往日》、《悲回风》为伪托,现无定论。  
《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第三节 《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一篇政治抒情诗,共373句、2490个字,也是屈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篇。  
思想意义:《离骚》是屈原代表作品,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抒情诗,屈原在诗中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理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伟大人格,诗中悲剧性的情感抒发,具体反映了当时楚国内部进步与腐朽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以及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  
艺术成就:  
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第二段“就重华陈词”之后,诗人便幻想自己驾龙御凤,乘风上天,他一早从苍梧出发,傍晚来到昆仑山上的县圃,他看到“日忽忽其将暮”,便命令太阳御者羲和按辔徐行,不要靠近崦嵫山,自己则继续上下求索,这时望舒、飞廉前呼后拥,鸾皇、雷师奔走相随,飘风、云霓全来迎接。  
另外,大量运用神话材料,也是构成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种成分。如羲和、雷师、丰隆、宓妃等神话中的人物,崦嵫、咸池、白水、阆风等神话中的地名,鸾凤、虬龙、扶桑、若木等神话中的动植物,全被写入诗中,这就使诗篇形象更加绚丽多彩。  
二、对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已广泛使用,但大多比较简单,只是就某一具体事物用比兴,多限局部,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又有了新的创造。王逸总结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离骚经序》)所以《史记·屈原列传》称《离骚》“《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三、新的诗体形式和精美的语言  
《离骚》一方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方面又汲取了散文笔法,把诗句拉长,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长短相间;在结构上,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叠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在语言运用上,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又多楚地名物,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鲁迅:“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凭心而论,不遵规矩,……其影响于后来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章》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思往日》、《橘颂》、《悲回风》。非一时一地之作,多作于被馋见疏或流放之后,而《橘颂》一篇写作时间争议较大,有人说是屈原早期作品,有人认为作于(怀王时期)初被馋见疏之时,还有人认为是(襄王时)流放江南时写。  
《九章》各篇在内容上前后无联系,但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大体相近。内容都与诗人身世有关,与《离骚》相比,更侧重于现实的描写。如果说《离骚》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生活经历、思想主张、斗争精神的高度概括、总结,《九章》则是诗人对自己在各个时期的片断的生活、思想和斗争经历的真实写照。  
二、《九歌》  
《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据王逸《楚辞章句序》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又补充说:“荆蛮鄙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所以说,《九歌》实际上是屈原根据楚国南方民间流行的祭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歌。  
这十一首诗,按祭祀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天神(《东皇太一》[天之尊神]、《东君》[太阳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宰寿命之神]、《少司命》[主宰子嗣之神]);地祗《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人鬼(《国殇》)。另一首《礼魂》,只有五句,是祭祀结束时送神曲。 

第五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开始了从集体传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对后世的影响“大而远”。  
1、其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光照千古。  
2、对旧体诗的大胆突破、对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对民间文化的吸收都影响深远。  
3、开辟了浪漫主义文学之路,与《诗经》双峰并峙,屹立于中国文学之源头。 

第六节 宋玉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著名的楚辞作家,代表作品是《九辩》。  
《九辩》原为古乐曲名,启从上帝那里盗来用于享乐。九是虚指多数。王夫之《楚辞通释》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宋玉取《九辩》为名,可能是着眼于音乐上的意义。本篇是宋玉模仿《离骚》而略有创新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诗人因秋感兴,叙述了自己穷愁潦倒的不幸遭遇,抒发了遇合之难与时光易逝的感慨,在有感于国运阽危的愁思中痛斥了谗人蔽君与败坏国事,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对现实的态度。曾被王夫之誉为“千古绝唱”,成为“宋玉悲秋”的典故来源。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 电话:(0757)82272751 邮编:528000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链接: 佛山贷款| 佛山复印机出租| 清远复印机出租| 东莞办公家具厂| 蒙特| KT板厂家| 广州工业大风扇| 佛山复印机出租| 佛山筛网厂| 佛山户外显示屏| 佛山筛网| 佛山LED显示屏| 佛山开锁公司| 佛山开锁| 办公屏风厂家| 支持: 永网|